群发的我不回

“群发的我不回”是一个网络热词,还是一个歌名……

赞成的人,或多或少带着点情绪。对此,稣是中立派,回不回和是不是群发无关,要看它本身需不需要回、和稣关系大不大、稣有没有足够时间回、稣回了是不是对对方造成困扰。这些应该都好理解,“是不是对对方造成困扰”这个特别解释一下,有一种情况就是微商群发问今天要不要来一份 XX 套餐?如果基于人道主义关怀,回复“不要”,那对方还需要看这条消息,然后心理从惊喜到失落……所以,稣还是忽略了。

对私人信息,回不回看心情也是可以的。在工作中,对群发的邮件,也看心情就不好了。然而,现实中却有不少人,是习惯忽视的,甚至心情好时也不回。

这种心理十分好理解,群体发福利的时候,都去参一脚,群体需要个体出力时,就有人会隐藏在群体背后不吭声了。 **心理学上有专业术语叫做“责任分散效应”或“旁观者效应”。**表现就是责任人越多,越没人担起责任。很典型的例子:老人倒地无人扶、深圳女白领地铁口猝死 7 人路过无人敢扶。

有两个启示:

  1. 领导群发邮件布置任务时,收件人应该尽量少,其他相关人应该放在抄送人。

  2. 能够克服“责任分散效应”,勇于揽起责任的人,往往会受领导青睐。

在写这篇的时候,搜到一篇《责任人越多,越没有责任感》和稣想说的很类似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:

1964年3月13日夜里,美国发生一起凶杀案。年轻女子朱诺比白在回家的路上遇刺。在这个过程中,尽管她大声呼救,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,但无一人来救她,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。

这件事引起社会轰动,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。人们把这种众多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“责任分散效应”,也称为“旁观者效应”。

心理学家实验和调查发现: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,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。因为在不同的场合,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。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,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,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,对受难者给予帮助。因为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、内疚感,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。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,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,造成责任分散,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。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,从而产生一种“我不去救,别人会去救”的心理,从而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。

核心理念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,责任感就会很强,会作出积极的反应。但如果是群体共同完成任务,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,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。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,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,其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,责任得不到落实。

应用要诀 领导者将任务交给某个团队时,一定要指定负责人,责任要分到具体的某个人,出了问题直接跟负责人交涉。否则就会出现责任分散的现象,任务得不到执行。团队完不成任务的时候,想让批评变得有力,就要让批评变得具有针对性。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13年4月14日第2版